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学院新闻

叶敏团队与合作者在杜鹃素生物合成中的C-甲基转移酶研究中取得进展

202557日,北京大学药学院叶敏教授团队与华东理工大学蔡孟浩教授团队在JACS杂志上发表题为《Molecular and 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 of a Chalcone di‑C‑Methyltransferase RdCMT from Rhododendron dauricum and Its Application in De Novo Biosynthesis of Farrerol in Pichia pastoris》的研究论文,从兴安杜鹃中鉴定了一个双C-甲基转移酶RdCMT,解析其冷冻电镜结构,并在毕赤酵母中建立了杜鹃素的从头合成途径。

eb734ac5aac14994ac68db63c34d1f2d.jpg

甲基化修饰是药物设计与优化中最常用的后修饰手段之一。甲基转移酶催化的甲基化修饰在植物次生代谢途径中也较为常见。例如,参与黄酮和生物碱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的O-甲基转移酶和N-甲基转移酶等。但是,植物中可催化芳香环发生C-甲基化的C-甲基转移酶(CMT)未见报道。中药满山红是珍稀植物兴安杜鹃的干燥叶,用于止咳祛痰。杜鹃素是满山红的主要活性成分,其结构为6,8-双碳甲基柚皮素。这表明,兴安杜鹃中可能存在功能新颖的C-甲基转移酶。

该研究从兴安杜鹃中挖掘鉴定获得一个双C-甲基转移酶RdCMTRdCMT可催化柚皮素查耳酮,而非柚皮素,发生连续两步的C-糖基化反应,并通过自发的环化,生成杜鹃素。为了进一步验证RdCMT的催化功能,将RdCMT及黄酮合成通路的相关基因在烟草中瞬时表达,实现了杜鹃素和8-去甲杜鹃素的从头合成。RdCMT是目前报道的第一个黄酮C-甲基转移酶。底物谱考察表明,RdCMT对于查耳酮类化合物具有严格的底物选择性。此外,结合其他后修饰酶,实现了多种新颖C-甲基化黄酮化合物的催化合成。

34cfa6e2c103479da2b35a7643633d32.png

图1. RdCMT的功能表征

为阐明其催化机制,利用冷冻电镜完成了RdCMT的结构解析,获得了分辨率为3.5Å的蛋白结构。通过结构分析、分子对接和定点突变,推测C-甲基化的催化机制与C-糖基化类似,由His299-Glu357形成的催化二联体,经过脱质子和SN2亲核取代反应完成。此外,还发现R328G296位点对RdCMT的底物选择性具有重要影响。

deb1d7adc7374c7d947cbc6ac1234993.png

图2. RdCMT的冷冻电镜结构

同时,为了提供杜鹃素及其衍生物的高效获取途径,将RdCMT及杜鹃素合成通路相关基因整合至毕赤酵母染色体,构建菌株TA-CCC,实现了杜鹃素的从头合成,产量为24.0 mg/L。随后,通过一系列优化,获得菌株TA-CC2C2(包括2RdCMT基因拷贝,2SbCHS2基因拷贝),其产量为62.6 mg/LTA-CC2C2菌株在3L发酵罐中的产量最终达到了149.0 mg/L。此外,通过将黄酮合酶基因构建至TA-CC2C2菌株中,实现了其衍生物6,8-二甲基芹菜素的全合成,产量为6.5 mg/L

03fb409c591b42749df99d1ac3481725.png

图3. 杜鹃素及其衍生物的异源全合成

北京大学药学院、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叶敏教授、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蔡孟浩教授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北京大学药学院博士后张梦、博士研究生鲍杨讴捷、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博士后戴宗林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后基金等项目的支持。

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jacs.5c02654

第一作者简介:

c223d8dee09c40328f26b4a64dde70b1.jpg

张梦,北京大学药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为药用植物活性成分的生物合成。以第一作者及共同第一作者在JACSACIE等杂志发表SCI论文10篇。

9f3ea302802a44818d251c2ba41ced56.jpg

鲍杨讴捷,北京大学药学院2023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药用植物活性成分的生物合成。以第一作者及共同第一作者在JACSACS Catal等杂志发表SCI论文4篇。

通讯作者简介:

2490948dd4fa4660a60aa0ba353bf930.jpg

叶敏,北京大学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药药效物质及其生物合成研究,迄今发表SCI论文260篇,总被引10,088次,H-index55。目前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合成生物学重点专项项目及基金委重点项目。

北京大学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