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临床药学博雅论坛自2022年创办以来已成功举办三届,累计线上观看人次接近60万,逐步发展成为国内临床药学领域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学术品牌。2025年10月31日,由北京大学医学部主办,北京大学药学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承办,北京大学医学部科研处、北京大学药事管理与临床药学系和北京大学医药管理国际研究中心协办的“2025北京大学临床药学博雅论坛”正式召开。本届论坛主题为“人工智能服务学科发展”,共设置四个分论坛,邀请国内外多位专家分别围绕“临床药学教育-师资队伍发展与教育教学新生态”“创新药物临床转化”“临床药学服务与实践”“循证药学与药物治疗管理-AI和循证赋能药物治疗”四个主题进行了分享与讨论,内容丰富,展现了临床药学领域的新观点、新知识、新技术和新进展,全网共计10.2w人次在线观看。
主论坛:人工智能服务学科发展

主论坛由北京大学药学院药事管理与临床药学系管晓东主任、聂小燕副主任主持,北京大学药学院叶敏院长、国际药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Pharmaceutical Federation,FIP)Paul Sinclair主席致辞。叶敏院长指出,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正以颠覆性力量重塑药物研发、临床诊疗和健康管理等传统体系,论坛召开恰逢其时,期待通过专家们的深入交流,将临床药学与智慧药学两大学科进行深度融合,为构建中国特色临床药学高质量发展体系贡献智慧和方案。Paul Sinclair主席代表FIP向本次论坛的顺利召开致以热烈祝贺。他高度肯定了北京大学在大力发展临床药学学科、推动多学科交流互鉴、促进药学事业发展方面所付出的努力。他宣布FIP已正式收到北京大学的学术机构会员申请,期待很快正式欢迎北大成为FIP成员。本论坛主题与明年召开的FIP大会"同一健康,同一药学"主题相呼应,将深入探讨药师如何在医疗体系中发挥关键作用,推动实现更优健康结局、促进基本药物公平可及性,并致力于加强全球健康系统的韧性与可持续发展。他诚挚邀请中国同仁参加2026年8月30日至9月2日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办的FIP大会,并鼓励持续推进人工智能革命和新型临床药学生态系统建设。


开幕式主论坛-致辞嘉宾
在论坛的主题报告环节,北京大学心血管研究所所长董尔丹院士做了题为《科研范式变革推动健康科学发展》的报告,提出应优化以预先储备式研究为核心的基础研究组织方式,聚焦非共识、高风险、高回报研究,构建以解决不确定性科学问题为导向的评价策略,积极布局"AI+医学"研究,加强大型科学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卫生健康委药物政策与基本药物制度司药物政策处蔡丽萍处长做了题为《医疗机构药学人员培养和发展的几点思考》的报告。全国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陆涛教授做了题为《临床药学专业学位高质量发展》的报告,系统梳理了我国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现状,强调应通过明确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强化临床实践与师资建设,并深化产教融合,以推动药学专业学位教育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新阶段。耶鲁大学-梅奥诊所监管科学与创新卓越中心Joseph S.Ross主任做了题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医药监管》的报告,系统阐述了人工智能在从靶点识别、药物设计、临床试验到上市后监管等药物研发全流程中的核心应用与巨大潜力。澳大利亚药学协会Tim Fei Sim主席做了题为《药师角色演变驱动下的药学教育改革:来自澳大利亚的经验》的报告,系统介绍了澳大利亚药师角色从传统的药品调配向疫苗接种、常见病管理、处方权拓展等全面临床服务演变的实践与立法进程,并强调以专业能力、权威性与可信任性三大支柱共同定义药师的实践范畴,旨在培养能够满足未来医疗卫生体系需求的高素质药学人才。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Esther W Chan助理院长做了题为《人工智能在临床药学与药物研究中的应用》的报告,介绍了人工智能技术在药物安全性与有效性分析、药物研发及药物重定位中的应用。北京大学医药管理国际研究中心史录文主任做了题为《临床药学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的报告,提出应构建理论结合实践的临床药学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行业协同合作拓展,创建人才培养创新氛围和激励机制,从而促进药学服务质量与药师职业价值的双向提升。

开幕式主论坛-主持嘉宾

开幕式主论坛-报告嘉宾
分论坛1:临床药学教育-师资队伍发展与教育教学新生态
分论坛致辞环节由北京大学药学院方成副院长主持,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医学部分院崔爽副院长致辞。
学术汇报环节由北京大学药学院谢晓慧副教授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剂科杨丽副主任主持。国家卫生健康委药具管理中心药物政策评估处负责人孟雨薇提出强化药师人才队伍培训,介绍了紧缺人才-药师岗位培训的政策背景、运行机制、培训特点及成效。北京市卫生健康委科技教育处石菁菁副处长提出注重医教协同发展,介绍了政策环境,包括财政、人事、执业、教育和青年医师培养体系发展。北京积水潭医院甄健存主任药师介绍了医院药学工作现状,药学标准制定背景和对临床药学院校教育新要求。北京大学药学院药事管理与临床药学系聂小燕副主任介绍了北京大学临床药学人才培养发展历程和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与革新。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药学部临床药学室副主任药师倪嘉琪介绍了华西药学院发展历程,递进式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传统临床药学实践教学的局限性和虚拟仿真教学的必要性等。复旦大学何庆烽副研究员介绍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教育逻辑和课程整合的系统性问题。中国药科大学基础医学与临床药学学院临床药学系郑玉粉副主任介绍了药学监护核心价值和临床药学本科教学探索。
讨论环节由北京大学药学院药事管理与临床药学系史录文教授和聂小燕副主任主持,讨论主题是师资队伍建设与临床药学发展新业态,北京大学医学部研究生院崔爽副院长、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药学院黄昆院长、首都医科大学药学院崔纯莹党委书记、复旦大学药学院戚建平副院长、沈阳药科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制药学院临床药学教研室赵明沂主任、哈尔滨医科大学药学院班涛副院长、西安交通大学临床药学系杨才君主任、北京协和医院药剂科都丽萍副主任药师、中国药科大学生物医药战略研究院甘甜助理研究员、北京大学药学院临床药学与药事管理学系吴舒珊讲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肿瘤临床药师杨莉榕参与讨论,各位专家针对师资队伍建设与临床药学发展新业态各抒己见。
最后,北京大学医药管理国际研究中心史录文主任作总结发言。

分论坛1-致辞嘉宾

分论坛1-主持嘉宾

分论坛1-报告嘉宾

分论坛1-讨论嘉宾

分论坛1-总结嘉宾
分论坛2:创新药物临床转化
分论坛致辞环节由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药剂科周颖主任主持,北京市医药卫生科技促进中心张静波主任、北京大学药学院王坚成教授致辞。
学术汇报环节由北京大学药学院宋颂研究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药学部张晓红主任、北京大学药学院海沙尔江·吾守尔助理研究员主持。中日友好医院药学部刘丽宏主任指出当前核心挑战在于缺乏贯通动物与临床数据的“桥梁技术”,呼吁加强靶点浓度与生物效应的关联研究。吉林大学药物代谢研究中心顾景凯主任聚焦于复杂药物体系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开发了一种基于传统不分段液质联用(LC-MS)并融合同类物迁移补偿算法的新方法。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邵振华研究员系统阐述了以G蛋白偶联受体(GPCR)为核心的三大前沿研究方向,展示了GPCR研究在连接基础药理学与创新药物及疗法开发中的巨大潜力与广阔前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药学部林厚文主任前瞻性地强调了真实世界研究在评价复杂人群用药安全性与探索新适应症中的关键作用,印证了这是实现药物综合评价与价值延伸的重要方向。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黄涛教授明确未来的关键任务是推动国家医保局实现分级分类的数据共享,以彻底解决药学评价与临床研究中对高质量真实世界数据的需求瓶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药剂科刘文武副研究员系统介绍了该团队基于药物重定位策略的创新研发体系与成果,指出当前的关键任务在于解决CDK9抑制剂潜在的肝毒性问题。
讨论环节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剂科赵荣生主任主持,讨论主题为中国创新药发展路径探讨、新药制剂发展与转化、特殊人群用药临床成果转化和中医药创新转化,北京大学人民医院I期临床试验研究室方翼主任、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药学部郜丹副主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李鹰飞教授、北京大学药学院刘振明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药学部梅冬副主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药剂科庞晓丛副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特色医学中心药剂科袁海龙主任参与讨论,各位专家聚焦中国创新药的发展,与会专家围绕核心议题达成重要共识。
最后,由北京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崔一民教授对本次“创新药物临床转化”分论坛的丰硕成果进行简要总结。

分论坛2-致辞嘉宾

分论坛2-主持嘉宾

分论坛2-报告嘉宾

分论坛2-讨论嘉宾

分论坛2-总结嘉宾
分论坛3:临床药学服务与实践
分论坛致辞环节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张晓红主任主持,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老年科王晶桐主任、北京大学药学院药事管理与临床药学系管晓东主任致辞,就优化临床药学服务与实践发表见解。
学术汇报环节由北京大学医学部药物评价中心翟所迪主任、中日友好医院药学部李朋梅副主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文睿婷副主任药师主持。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药学部林厚文主任围绕“多维度构建临床药学创新研究与临床转化体系”,提出合理用药、精准用药、新药临床定位三大体系并行的创新路径。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临床医学中心葛卫红主任以“专业为核心”阐述药学门诊在门诊精准化用药中的作用,剖析药学门诊开展难题,提出目标患者定位与多维度服务策略。中国医科大学盛京医院药学教研室菅凌燕主任从用药风险、调剂服务风险、MTM服务风险三方面,系统介绍药物治疗管理与药学服务中的风险管控要点。四川省人民医院药学部李晋奇教授结合住院药学监护、药学门诊、个体化药物治疗、多学科诊疗、互联网药学服务,分享价值导向的临床药学服务体系建设经验。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药学部蔡爽教授聚焦循证药学与临床路径,介绍肿瘤药学服务路径重构模式,探讨多方合作下的全周期肿瘤药学服务实践。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王卓主任基于药学移动查房系统,详解驻科药师工作实践模式,提出“提高患者感受度”的驻科药师核心理念。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药学部黄琳副主任针对不同抗肿瘤药物类型,系统讲解治疗药物监测(TDM)指征与临床实践模式,为精准用药提供技术支撑。
最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临床试验机构封宇飞主任对分论坛进行总结。

分论坛3-致辞嘉宾

分论坛3-主持嘉宾

分论坛3-报告嘉宾

分论坛3-总结嘉宾
分论坛4:循证药学与药物治疗管理:AI和循证赋能药物治疗
分论坛致辞环节由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药学部张艳华主任药师主持,北京大学医学部药物评价中心翟所迪主任致辞,就AI与循证药学赋能药物治疗发表见解。
学术汇报环节由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药剂科周颖主任、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药剂科段京莉主任主持。南方医科大学全球健康研究院副院长徐东教授聚焦社区慢病管理痛点,分享了基于智能工作流的实施研究。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药学部曾力楠书记从方法学维度,系统介绍了指南制定的前沿进展,重点解析GRADE核心方法系列的应用价值。兰州大学GRADE中心周奇副主任则着眼于临床药学指南的升级迭代,分享了AI如何赋能指南制订与评价的实践探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学部赵荣生主任从循证决策到风险预测,深入阐述了“循证与AI双驱动的抗肿瘤药物用药安全新范式”。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临床流行病学研究中心李楠副主任则立足循证医学发展脉络,展望了AI推动下从L0到L5的循证医学变革路径。
讨论环节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学部杨丽副主任主持,讨论主题为“AI-循证双驱动时代,临床药师的核心能力如何转变?”“现阶段AI能否用于临床辅助决策,如何平衡效率与可信度?,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药学部张晓红教授、北京协和医院药剂科杜小莉副主任、中日友好医院药学部李朋梅副主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学部刘维副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学部易湛苗副教授参与讨论。各位专家针对现有问题各抒己见。
最后,赵荣生教授对分论坛进行总结。

分论坛4-致辞嘉宾

分论坛4-主持嘉宾

分论坛4-报告嘉宾

分论坛4-讨论嘉宾

分论坛4-总结嘉宾
结束语
10月31日下午17:00论坛正式落下帷幕,“十五五”开局之初,各位领导、专家齐聚北京大学医学部共同思考擘画了未来五年临床药学学科的发展蓝图,此次论坛不仅搭建了高水平、跨学科的交流平台,更是汇聚了全球智慧,推动了学科融合与创新发展,为构建中国特色的临床药学高质量发展体系贡献了智慧与方案。
药事管理与临床药学系
2025年11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