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学院新闻

北京大学药学院“无间”沙龙系列活动——立德树人视野下,构建良好的导生科研合作关系

20213月12日中午,药学院“无间”导师沙龙系列活动开场。本次活动主题为立德树人视野下,构建良好的导生科研合作关系。药学院党委书记徐萍、副书记张红梅、副院长叶敏以及20余位研究生导师参加了本次活动。活动由叶敏副院长主持。

2f81d2718c3e44b8a965d4eb7943939d.jpg

3ca63e1f4490497ab2073d7cfd8ff6ea.jpg

5e0a89c428584bad93de347c79627760.jpg

4e111a8e12f44ecebfb63a80ab1d15e0.jpg

叶敏副院长首先介绍了举办本次活动的初衷,所谓“无间”即为没有间隙,同时谐音“午间”,目的是让导师们能够在轻松愉悦的午休氛围里,敞开心扉,畅所欲言。

参加本次活动的20余位研究生导师有从教30余年的资深导师,也有从教仅1年的新生力量,大家深入交流、畅所欲言。李中军教授最先分享了自己20年的导师工作经验。李老师曾获得北京大学“十佳教师”,并多次获得医学部“良师益友”奖。李老师谈到,作为导师必须有对导师这个称谓的敬畏之心,时刻铭记自己对学生的责任,同时要在个人修养以及学风,科研态度方面给学生做表率,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尽量实现精准培养,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兴趣点以及性格特征,采取不同的培养方式,确立不同的科研课题,帮助学生做好职业定位。之后,焦宁教授从责任、态度、挑战三方面介绍了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心得。焦老师是学生口中的“严师”,也正是因为“严”,他培养了很多“高徒”,从焦老师课题组毕业的研究生有在学术界大展身手的,也有在基层单位让青春大放异彩者。焦老师强调,导师与学生之间要共情,导师要明确导师的育人责任,学生也要明确自己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同时,要教导学生有正确的科研态度,不能让论文发表成为绊脚石,而是要聚焦科学问题,脚踏实地,严谨创新;另外,应勇于面对挑战,要帮助学生学会在压力的橡皮筋拉到最大时能够挺住。在两位老师精彩分享后,各位导师展开热烈讨论。以黎后华助理教授为代表的年轻老师道出了自己初为导师的“诚惶诚恐”,在场老师都纷纷给予了鼓励,张红梅副书记强调,导师一定要与学生保持经常性的交流,包括品格培育和学术指导,要能够站在学生角度考虑问题,并且让学生感知到这种共情,这是一名好导师的基本素质。就研究生培养的话题,导师们也积极献言献策,例如,谢英副教授建议以自愿为原则,开放课题组组会,以吸引药学院六年制学生尽早接触药学专业相关问题,培养科研兴趣。齐宪荣教授提到,随着时代发展,学生的毕业去向越来越广泛,因此研究生的培养也应逐渐多元化,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引导,培养各行各业的领军人才。张红梅老师号召导师们积极报名担任新生军训领队、新生导师、专业班主任等,参与到学生的早期培养和成长中。

最后,徐萍书记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导师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学生身上将或多或少都会烙上导师的印记,因此,如何成为一名立德树人的好导师至关重要,希望未来药学院的每个课题组都有每个课题组各自的特色。

恰逢我国第43个植树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这样的日子里,导师们共聚一堂,讨论研究生培养问题,意义深远。本次导师沙龙活动为学院系列活动拉开序幕,后续将继续开展相关沙龙,搭建师生充分交流、表达真实想法,献言建策的平台。

药学院教学办公室、学生办公室